当前位置:首页 > 潮州文化 > 正文内容

谢秀华:三十余载穿针引线绣出潮绣匠心传承

谢秀华是湘桥区谢秀华潮绣艺术工作室技术员,她自幼热爱刺绣,三十余载穿针引线,为保护和传承非遗作出了重要贡献,日前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谢秀华自幼热爱刺绣,常到绣厂勤工俭学,掌握潮绣传统工艺的技法。毕业之后,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孜孜以求,佳作累成。《自在清雅》等作品先后获得国金奖13个、国银奖1个、省金奖6个、市金奖1个,市特级金奖1个。在刺绣工作中,她既重视工艺传承,又敢于创新,将绣种进行融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又将国画、油画的技法和摄影的表现手法与刺绣相结合,令人耳目一新。

谢秀华热心潮绣工艺的传承和保护,毫无保留将自己的从业心得和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同时,积极参政议政,连续三年获“市政协优秀提案奖”,现任潮州市“政务大厅观察员”、潮州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

谢秀华还热心扶贫助学,积极助力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在各种抗灾、疫情防控、扶贫济困及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额超过73万元,被民建广东省委授予“社会服务优秀个人”称号,多次获得“扶贫济困爱心人士”等荣誉称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潮州信息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zyes.com/42487.html

“谢秀华:三十余载穿针引线绣出潮绣匠心传承” 的相关文章

初秋食材:可盐可甜美味养生

初秋时节,夏的余热与秋的凉意交织,空气中弥漫着季节更迭的微妙气息。此时养生,需如细雨润物,既清热解暑,又润燥养肺,方能在季节的交替中,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和谐。值此之际,一些食材悄然登上餐桌的舞台。记者采访了潮州菜高级技师陈俊生,看看这些食材如何“可盐可甜”。它们,或许不起眼,却在厨师的巧手下,化平凡为...

潮州菜的传承与创新

因时施膳 彰显潮味潮州菜的传承与创新近年来,潮州菜风生水起,潮州市区每天的外地游客人流如鲫,在各个精致的餐饮美食榜单里,潮州菜也佳音频传,许多餐饮同行和食客、博主也纷纷到潮州来寻味、打卡,潮州菜已不仅是本地人民的独享,更成为全国吃货、游客的挚爱。龙凤争艳潮州菜是世界美食之林里的一朵绽放异彩的奇葩。它...

春暖菜篮丰叶菜正当时

民以食为天。食鱼食肉,也须菜“甲(配搭)”。讲究烹饪的潮人,大都懂得这个道理。现而今,正当春暖季节,各种新鲜的蔬菜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市民的餐桌,内容顿时更显丰富了。尤其是叶类蔬菜,更是英雄大有用武之地。简单烹制,就是一桌舌尖上的美味。猪肝枸杞菜汤春天到了,正是肝气旺盛升发的时候,顺应天时变化,适时...

见破(识透)老婶把嘴

  从前,有一个穷汉子穷得家中无米下锅,已饿得肚子咕吐叫。这天看到邻居老婶的一只半大不小的鸡在地上啄食,并走进了他家。这穷汉子肚饿难耐,便偷偷把小鸡藏起来,准备晚上杀了,一饱口福。到了下午,只听邻居老婶在外面大叫大喊,逢人就问,说她有一只五六斤重的大鸡被人偷了,搞得全村人心惶惶,大家都忙着找回自家的...

潮语称婆母以“大家”现象溯源□池灏

刘万章《广东潮阳的儿歌》(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周刊1936年第8期)录:“媳妇绣鞋给大家,鞋顼绣有鲤鱼鸟,鞋尾绣有银鸳鸯。”《潮州民歌》(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民俗》周刊第9期)录:“一丛松柏倒落坑,行孝媳妇敬打家:提起银瓶温烧酒,提起牙筷挟虾生。(自注:打家,姑也,夫之母。)” 潮汕方言称谓...

潮筝韵论五则

 跟许多相关学科一样,潮筝作韵的道与法,传承着中国古老哲学的基因,那是一种儒与道的有机结合,以道的手段,去成全儒的精神,在动态中获得平衡,在对立中求得统一。潮筝之韵,是指狭义上的韵,主要是指左手按揉后而得到的游移的乐音(广义的韵味不限于滑音,正如扬琴不滑,我们不能说它没韵)。潮筝作法手法,千变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