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潮州文化 > 正文内容

潮筝韵论五则

 跟许多相关学科一样,潮筝作韵的道与法,传承着中国古老哲学的基因,那是一种儒与道的有机结合,以道的手段,去成全儒的精神,在动态中获得平衡,在对立中求得统一。潮筝之韵,是指狭义上的韵,主要是指左手按揉后而得到的游移的乐音(广义的韵味不限于滑音,正如扬琴不滑,我们不能说它没韵)。潮筝作法手法,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就是左手一按一提,所谓大道至简,但对其法度的把握,却大有文章可言,一按一提之间,完成的是阴阳、刚柔、收放、强弱、虚实、疏密、平仄、破立等等一对对逻辑关系的交换,大至整首曲子,小至每一个音符,都必需处理好这种逻辑关系。所谓道无所不在,正是如此。中国古老的哲学逻辑渗透到每一个学科里,如语言、诗词、歌唱、书法等等,无所不在。所以,我们不妨通过对这些相关学科理论的探讨,去感悟潮筝作韵与之圆通一气的境界。
一、八韵论
音乐来源于语言,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潮州话自成语境,也造就了潮州音乐的乐境。潮筝所演奏的载体是潮州弦诗乐,潮州弦诗是潮州人的音乐,当然,潮州话的音调就是潮筝音韵形成的土壤。所以,研究潮筝作韵,首先要研究潮州话。潮州八音,即八个声调,保留了“平、上、去、入”的古老四声音调,其中二平六仄,从调值分析,形成八种形态的滑动趋向,即为八个韵法,从而形成了潮筝的八个基本韵。(值得注意的是,从其调值分析,一、五两个平音虽没有上下的滑动,但从调值分析,仍然有其韵法可言)。八韵的应用,是潮筝比中原四声音调作韵细腻的语言基础。正如入声调的合理应用,比重虽不多,但却能增强潮筝的流派色别,因为这个入声,中原地区语言体系中,早已消失了。所以,在一首曲子中,能合理配置八个音韵,成为衡量演奏家本土化水平的高低。很难想象八韵不全的曲子,能有完美的“潮味”。
二、诗性论
一般的音乐追求诗意,潮筝却更深层次地讲究诗性。诗意是追求诗的意境,那是臆想化的靠拢,诗性则是深入骨髓的同质,正如说两个朋友长相相似,与两个兄弟的相像,那是质的不同。潮州音乐称为弦诗,那就是诗,而不是像一首诗,不管像与不像,它从一开始就是诗,它用写诗的方式来演绎音乐。古筝大家陈安华老师说过,“造句、做字、作韵”要像写诗一样严格,精练,惜字如金。什么是诗词,那就是格律,那就是平仄、押韵与对仗等具体规范。潮州音乐,从原始的二四谱到现在的弦诗谱,就已经是一个诗词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按格律填词作诗的过程。而潮筝滑音的运用,强化了潮州音乐的平仄与韵律。带滑的乐音为仄音,余者是平音。滑音与固定音的合理交替,正是诗词平仄相间的规律,仄音过多则“拗”,平音过多则乏味;而类同韵法有规律的再现,正是诗词协韵(押韵)的体现;相邻两句之间用类同的韵法,则形成对仗。诗词格律的不同程度应用,体现演奏家的审美倾向,也能反映出演奏家文学涵养的深浅。细听历代筝家演奏录音,其过程无非是围绕一个平仄、协(押)韵、对仗的合理配置,在不断地推敲,有意无意之间,是朝着与诗词格律契合的方向调整。
三、空间论
近代潮筝乐谱,绝大多数是在已经形成听觉习惯的弦诗谱基础上进行修订。弦诗谱的形成经历了从二四谱到工尺谱乃至演奏谱的进化过程,期间旋律不断得以优化和补充,但不经意之间,也把潮筝作韵的空间挤满了。这常常令筝家们感到束手无策。如何获得更宽阔的作韵空间呢?这是历代潮州筝家不断探索的课题。修养深厚的筝家就懂得如何向二四谱借取作韵空间。具体做法是“减字补韵”,参考二四谱,将乐音减少到最佳字数,同时通过左手作韵,将旋律线条用韵填补。从而真正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正是这种道法的体现,让潮筝的作韵空间最大限度的扩大,让演奏家可以自由翱翔其中。已故潮筝大师高哲睿老先生,早有“以韵补声”的理论,“空间论”从另外角度诠释了高老的“以韵补声”。聆听已故潮筝名家陈玛原老师一曲《寒鸦戏水》,确实是减少乐音,最大程度向二四谱接近,而获得了另一种鲜为人知的韵味。
四、琴书论
书法论中,章法与笔法是两大永恒的主题。潮筝之旋法,如章法,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慢速时大音希声,快速时,如暴风骤雨,急催猛煞。潮州音乐曲速三变,本身就是一个章法布局,局部细节的处理也遵循此原则,音的大小、疏密、疾徐、必需错落有致;慢板行句舒缓、稳健,像写大楷书,但音大韵长,委婉粘连似行草;快板和催奏则反之,要求落字清晰、工整有序,像小楷,虽小而不含糊,音色如珠玉罗盘,晶莹剔透,然演奏时,却要意如行草,点画连贯,一气呵成。作韵手法似笔法之按、转、折、顿、挫的讲究,通过吟、揉、按、滑中去完成音韵的起、行、收、放;书法中用锋有藏、露、顺、回等讲究,韵法也有类似的藏锋起韵、露锋起韵、顺锋带韵、回锋收韵等诸多韵法组合;如此能得音韵饱满隽永。聆听筝界大家之作品,犹如目睹书法大家泼墨挥毫的过程,一气呵成,时空流淌间,墨韵与乐韵灵动交融,天人合一。所以说,琴书一味,确有其事。古琴界,早在明朝,就有琴书论一说。
五、声腔论
已故二胡大师闵惠芬老师通过二胡的研究,提出了器乐演奏声腔化的理论。其实,声腔化在中国音乐中,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的。古人学乐,必先学唱,在不断的吟唱当中,获得感觉后,才动手操琴。传统学潮州音乐的人,也是从唱二四谱入手的。可见,乐器的声腔化不是一件新鲜的事儿。通过不断的吟唱,去模拟性回原乐曲的语感,因为有了语感就能触摸到词的位置,词的位置摸清楚了,语境与乐境随之产生,平仄、强弱、刚柔、收放等等就更容易处理;通过吟唱,除了能感受到显而易见的地方声腔特色,还能获得很难直接从琴弦上感知到的气息变化,而这种气息的变化与控制,直接产生了地方声腔的韵味。这些,是无法在谱面上体现的东西;通过吟唱,也能反过来检验音韵的正确性,如遇拗口,必须救拗;通过吟唱,让音韵达到最贴近自然的境界,这就是“道法自然”。其事,声腔化的内容很广泛,上述提到的八韵论、诗性论,还有潮州话在联读时的各种规范,潮州话声母、介音、韵母的音节的构成情况,都影响潮筝音韵的声腔感。
结束语
中国古筝发展过程中,由雅入俗,不像古琴等宫廷乐器,能一脉相承,古筝的理论文献十分贫乏,近百年,虽有些积累,但基本集中在技术层面上,理论层面还无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潮州信息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zyes.com/39130.html

“潮筝韵论五则” 的相关文章

柴寿武金竹国画精品展在市区展出

 新闻视频239&id=806156&page=1&star=1柴寿武金竹国画精品展在市区展出7日上午,“流金溢彩——柴寿武金竹国画精品展”在市国品堂文化交流中心展出。柴寿武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柴寿武对竹情有独钟,首创的“金竹画法”,在继承中华书画艺术...

广东邮政第二届生肖文化节潮州集邮展览举行

前天上午,广东邮政第二届生肖文化节潮州集邮展览在市人民广场文化长廊开幕,共展出120框邮集,是历次邮展中参展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据了解,此次展览由市集邮协会主办,为期2天。本次展览征集了全市集邮爱好者中58部共120框邮集,除了生肖邮集类的展品外,还有传统邮集类、邮集历史类、邮政用品类、极限集...

我的“特供”猪脚冻

编者按潮州日报“我与潮州美食”征文活动开启以来,各地作者踊跃来稿,或以散文或以随笔,分享自己对潮州美食的味蕾体验、美好记忆和难忘瞬间,表达对潮州美食及相关的历史传承、技艺技能、城市印记等文化元素的真实感受。冬日,徜徉在潮州的大街小巷,街头的饭店橱窗,路边的熟食担上,总有一种卖相甚佳的熟食——猪脚冻。...

生枯柏历□曾楚楠

无中生有、挑起摩擦、事端的行为,潮语称为“生枯柏历”。看似粗鄙,老土,实则很古且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先说“枯历”:古代人始死,立木于庭中,上面横架一木如门,叫做“重”(在木主即神主牌未及雕制之前代以受祭的木)。横木下悬鬲(亦称“历”,类似砂锅的炊具),中盛粥,谓为死者神所凭依之物,葬后始改用木主。亦即...

二十世纪初期的新加坡潮剧

□陈星南根据清朝官员李锺钰的记载,1887年新加坡的小坡已经有潮剧演出。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社会动乱,时东南亚待开发,沿海华人渡海南移,潮剧团亦一班一班随船而至。十九世纪末,首班抵新加坡是老赛永丰班,跟着有老荣和兴、老玉楼春、老万梨春、老赛桃源。从1910年到1925年,相继而来的有老一天香、老一枝...

近代琵琶名家谈

徐光华潮汕近代之琵琶高手,要算潮州洪沛臣先生了。洪沛臣先生是外省人,后随家迁至潮州。洪先生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卒于民国五年(1916)。向以买卖玉器、古玩为业。清末时在潮州城义安路开设“洪日盛”古董店。因他从小酷爱音乐,遂在早年投拜潮汕琵琶高手李三老、黄月卿为师,专学琵琶、古筝。因洪沛臣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