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潮州文化 > 正文内容

亲历潮州|饶宗颐与潮学

说起饶宗颐教授与潮州的渊源,除了他出生于此、成长于此,他手执教鞭走进大学的教学生涯也开始于此,同时,他还是把“潮学”这门区域文化推向全世界的领头人。 

作为粤东地区曾经的最高学府,韩山师范学院一个多世纪以来培养了无数的文化精英,而这里也是饶宗颐教授讲学生涯的起点。如今,韩师的校史馆里还保留着两封1938年的原始档案见证着这段历史。据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馆员陈伟介绍,当时,21岁的饶宗颐教授受到当代著名词学家詹安泰先生的推荐,为其代课。 

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馆员、《饶学研究》副主编 陈伟:1938年的一段时间,詹安泰先生因为身体不适,回家养病,他就向韩师推荐了年仅21岁的饶宗颐先生来代他的课。当时我们是在韩师的校史馆找到了两封原始的档案,一个是詹安泰先生写给当时韩师的校长,一封推荐信,另外一个文档就是李育藩校长写给饶公的一个聘请函,请他来代詹先生的课。可以说他跟韩师因缘的一个起点吧。 

到了20世纪90年代,饶宗颐教授开始不遗余力地倡导潮学研究。1993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第一届潮学研讨会,引起学界轰动。
韩山师范学院饶学研究所馆员、《饶学研究》副主编 陈伟:因为当时饶公看到在中国的地方史的研究上,你看像徽州学、客家学,他们都做的很好,那我们潮州学一直也是底蕴深厚,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他建一个独立的学科呢?所以饶公受到了学界的这样一个启示,然后由他来进行这样一个推导,最终使得潮学这门学问在学术界得以真正建立起来,后来就出版了一个《潮学研究》。经常进行的潮学国际研讨会,到现在也举办了13届了。
作为从潮州走向世界的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在学术、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和杰出贡献。1993年,潮州市委市政府、海内外潮籍乡亲协力为饶宗颐教授修建学术馆,并在2007年扩建,为崇贤尊德,特名之为:“颐园”。饶宗颐学术馆原馆长王振泽回忆起在那里工作的那几年,视野和知识面的开阔是学术馆带给他最大的收获。

饶宗颐学术馆原馆长王振泽:来到学术馆后就要敬业,读饶老的著作,然而饶老的著作又是非常难懂。所以我买了非常多基础知识的丛书来进行补充自己,丰富个人的知识,才能读懂。饶教授还有一副对联:“凤鸟高翔 来皆风雅士 山林长往 我本楚狂人 ”。你看老人家当时90多岁,还写出这样的对联。“百年诗酒风流客 一个乾坤浪荡人”,你看饶老还是充满了风流倜傥,非常年轻的心态。
“海滨邹鲁”潮州的沃土,孕育出国学大师饶宗颐;大师导夫先路,潮学幽潜得以弘扬。潮州人要以饶公为榜样,继承饶公的遗志,弘扬、学习饶公的奋斗精神并发扬光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潮州信息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zyes.com/30813.html

“亲历潮州|饶宗颐与潮学” 的相关文章

生肖紫砂茶壶“勇者马”夺得金奖

在上月初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由我市张瑞端与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春雷设计创作的紫砂壶作品“勇者马”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金奖,成为了很多工艺爱好者竞相收藏的一款作品。一块简单的紫砂泥如何变成这样一件精致完美的艺术品呢?这当然离不开创作者的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和反复修改了。...

广东邮政第二届生肖文化节潮州集邮展览举行

前天上午,广东邮政第二届生肖文化节潮州集邮展览在市人民广场文化长廊开幕,共展出120框邮集,是历次邮展中参展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据了解,此次展览由市集邮协会主办,为期2天。本次展览征集了全市集邮爱好者中58部共120框邮集,除了生肖邮集类的展品外,还有传统邮集类、邮集历史类、邮政用品类、极限集...

聚焦民工回家《回家》捧回大奖

 赵时进获金奖作品《硬座车厢——凌晨》。凌晨时分,一节熙熙攘攘的火车车厢里,一位穿着工服的男子站在椅背旁,双手叠放在上面,头趴在手上打着盹,背上的婴儿正酣然入睡……这是我市摄影家赵时进摄影作品《硬座车厢——凌晨》的场景,这作品获得了中国第十五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纪录类金奖。日前,赵时进坐在沙发上,慢慢...

“乒乓”粿

□ 林树顺小年过后,时不时都会被轰!轰如爆雷声惊醒。我赶紧从暖和的被窝里爬了起来,穿好衣服,很多时候都是来不及穿上后跟有点见底的靴子,光着脚丫就往爆炸声的方向冲去。到了围屋外的晒谷埕,在汽油灯下,看到一个光着膀子的人正在操作着那只会爆炸的滾筒,现在的水泥灌装车是不是模仿了它?不得而知!还看到几个小伙...

吃鸡碗

饶北乡民过年的“鸡碗”,是潮州年味的独特符号,一道富有吉祥意义的传统佳肴。每当我回忆起儿时的春节,吃鸡碗便如一道道绚烂年节烟花,在味蕾和舌尖上舞蹈绽放。鸡是乡村最常见的家禽,以前家家户户都有饲养,到了年尾便杀鸡待客。鸡碗俗称“四点金”,有白切鸡碗,也有酒糟鸡碗。在一个宽口圆碗中,鸡头、鸡尾、鸡脚和鸡...

无鱼丸不成宴

□ 刘妍提起香港长洲岛的“抢包山”,有人知,亦有人不知。可提起岛上的鱼蛋,登过岛或未登岛的人,都晓得。每每有渡轮靠岸后,人们总爱急急脚,第一时间先吃几串著名的“阿婆鱼蛋”垫底。但这些不足以让我念念不忘。从中环码头上船,渡轮外观有些破旧。船的外在形象不够“靓仔”,胜在实用硬朗。启动后,绿色的大船发出有...